“存耕堂”内景
□古厝祠堂
■吴用耕文/图
连江县革命老区马鼻镇玉井村“存耕堂”,这座老宅成了马鼻镇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参观瞻仰。
“存耕堂”位于玉井村后街,坐南朝北,背靠苍翠秀拔的龟峰,面临碧波荡漾的罗源湾,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早年的“存耕堂”气势恢宏,为五进四天井六扇五大宅,纵深124米,面阔22.5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百余间房屋。岁月沧桑,老宅历经三百余载,已面目全非,近年“存耕堂”主人的后裔集资40余万元将门楼、前厅(接官厅,俗称花厅)修葺一新。门楼前三对旗杆石和花厅内金丝楠木供桌毁于“文革”,残存的“练功石”及斗拱、雀替、天花板、鎏金的精美木雕、石雕,寓意“五福临门”、“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再现当年的风韵与繁华。
“存耕堂”被誉为“马水澄渊亘海际天”的红色圣地,门楼外墙悬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连江县委议事处、陈茂章烈士故居”铜匾,西厢房辟为“存耕堂革命烈士事迹展陈”,以图片、实物及相关资料,追忆曾是“存耕堂”主人的陈茂章、陈茂昌、陈茂文、陈桂斯四位烈士生平事迹,他们和无数的革命英烈那样,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悲壮史诗,以血肉之躯铺垫了新中国巍峨大厦的基座,值得后人永远景仰与缅怀。
陈茂章,又名陈兴桂(19061934),1925年7月中学毕业后到福州柴井医院(英国人办的教会医院,今福州市第一医院)当男看护生。1926年8月大革命高潮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至1927年2月,受中共福州地委委派,回家乡连江进行革命活动,发展胞兄陈茂文入党,建立马鼻党小组,组织秘密农会,发动减租斗争。1926年12月,福州柴井医院全体华工罢工,取得反帝爱国斗争的胜利。1932年6月,他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指派,和杨而菖一道,秘密组建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任游击队政委,1933年5月担任中共连江(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8月12日英勇牺牲于福州鸡角弄,实现了生前“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的誓言。
陈茂昌烈士(1904-1934),别名剃头妹,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6月为游击队员,同年9月被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任命为中共连江(中心)县委书记兼闽中(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1934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任连长,5月12日,在官坂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牺牲。
“存耕堂”花厅后厅门柱及门槛上留有锯迹和凿痕,这是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罪证。据房主回忆,1934年2月马鼻苏区被攻陷后,国民党官兵荷枪实弹蜂拥进“存耕堂”,在搜捕两任县委书记陈茂章、陈茂昌及其他红军战士扑空后,恼羞成怒,要锯掉房屋的柱梁,“存耕堂”数十户贫苦农民据理力争,同声抗议,国民党军队才悻悻退出。西侧偌大的粮仓历经沧桑尚未倒塌,谚云:“仓廪实,百姓足”,昔日粮仓曾堆放过万余石(担)库粮,屋主享有“万三三”的名号(年收租干谷一万三千余石),现仅存三个大小不等的青石秤砣,诉说着昔日屋主富甲一方的往事。
“存耕堂”后天井横廊东西侧有两口一方一圆的古井,井水清澈甘洌,爽口沁脾,井亭已消失,井栏井台尚存。方井径60厘米,高70厘米,圆井直径65厘米,高40厘米。两口古井含有天方地圆的意味,文化意象可谓深矣。唐儒孔颖达云:“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井”为易六十四卦之一,与人的学识相通,宋王安石《九卦论》云:“君子之学,至乎井、巽而大备。”回望三百余年前掘井时,此井离海边不过30余米,距龟峰百余米,井泉丝毫不沾海水之咸腥味,岂非灵泉乎?“古井庇幽亭,涓涓一窦明。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唐戴叔伦诗句)余肃然于陈氏先人之慧根也,窃以为,不尝“存耕堂”之井水,难悟老子之“上善若水”、弘一法师之“禅泉心印”个中三味。
“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存耕堂”的本意,“存耕堂”也因之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为马(鼻)透(堡)名门望族。明末清初,存耕堂出了个“国师”陈元登(1619-1693),据民国版《连江县志·卷二十七“文苑”》载,“元登,字龙淮,父鹤鸣,博学工文,著《华台集》行世。元登少颖异,淹贯经史,每能证以心得,议论横发。善诗歌古文词,兼精书画。……元登文多以议论胜,诗则从容大雅,如‘篱围木槿窥花暝,檐障芭蕉受月迟’、‘月落鹃啼峰外响,春深笋蕨雨中抽’、‘山岚枕簟云生腻,海雨池塘水带咸’、‘数竿修竹隔双星,一井寒泉分半沟’,著书九种。”清乾隆甲子科,陈楠乡试中式举人“选魁”第六名,故“存耕堂”别称“选魁第”。此匾保存较完整,题曰:“礼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提督军务管理学政纪录一次周学健为乾隆甲子科乡荐中式陈楠立”。陈楠(1690-1745),官至江南兴武卫都运司。“存耕堂”的楹联琳琅满目,皆为陈元登、陈楠之手笔,惜毁于“文革”。现仅存陈元登联句:“史称汉末高贤,太尉司徒,群公让位;天毓吾家名世,将军宫傅,亘古齐光”。“太丘道广,为世儒宗,唐朝继名贤,纬武经文,绩著鹰扬开钜郡;颖水地灵,蔚兹望族,稻江崇庙祀,承先启后,谋贻燕翼树宏基”。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走出“存耕堂”,仿佛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老宅内的革命烈士事迹展陈,昭示着共产党人、革命英烈的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革命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整理发布: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