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透之窗 祝福传递空间 投稿发布 | 赞助单位 | 赞 助 榜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历史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文化 >

透堡炉峰山下仙姑庙

时间:2018-11-27 10:58来源:未知 编辑发布:admin

炉峰山下仙姑庙

作者:陈道忠

说起炉山,连江绝大多数人知道: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云上茶园、旅游胜地等等。说起炉山下村,不说连江县,就连近在咫尺的透堡马鼻乡亲,知道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应连江作协副主席、李三娘文化研究会张振英老师去炉山下仙姑庙采风之约,我特意叫上熟悉这里历史文化的馆读村老人会会长陈道登、炉山下村村长(自封)吴金叶老人,想从他们那里挖掘抢救一些关于炉山下村和仙姑庙的历史变迁、风土典故、信俗文化等等。

 

我的家乡馆读村也在炉山脚下,位于炉山余脉后门仑山南面,离炉山下村不足千米,步行也就一刻钟,是马透平原二十多个村庄距离炉山下村最近的村庄。现在山地田园撂荒,小路荆棘杂草丛生,陈道登会长说走路去炉山下很困难了,于是我们决定开车去。车子载着张振英老师、陈道登会长和我,从馆读村出发,过黄岐屿、右拐沿着通港铁路路基、白马大王庙,炉山下村就在不远的山坳里。我们担心前面道路狭小难行,干脆下车步行。

雨后的炉山下,满目苍翠。飒飒秋风中,一股泥土青草的混杂味弥漫开来。土路两旁的茅草丛、灌木树有一人多高,隐没其间的放养牛,不时哞叫几声;土路中央,一坨坨牛粪像一枚枚来不及掩埋的大地雷,令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绕行。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炉山下?小时候,这里的山园,层层叠叠,碎石砌成的园埂,整整齐齐,犹如艺术品一般。每年小满芒种季节,掘地种番薯的人们漫山遍野,男喊女叫,欢笑声、责骂声,此起彼落。一片片田园,随着季节变化,红的、绿的、黄的、整整齐齐,清清楚楚。秋天立冬小雪,路上掘番薯晒番薯米的人川流不息,他们虽然脚步匆匆,遇见邻居乡亲,没有谁不打招呼问候一声。旧地重游,打开了我记忆闸门,往事像涨潮的海水,不断涌上我的脑海......

童年时候,每年干旱,母亲总是早早起床,去炉山下水井挑水,她回来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模样,我至今没忘。每逢节日,我经常看见母亲同几个伯母叔婶提着篮子,篮子里装着供品、金银元宝烛炮,去炉山下仙姑庙烧香祈福。我期盼着仙姑庙鞭炮声早点响起,期盼着母亲早点回来,期盼她篮子里的水果供品。记得一次,母亲同几个叔婶伯母,怒气冲冲要去炉山下找人理论。我年少,担心母亲吃亏,远远跟在她们身后。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炉山下,走近仙姑庙。偌大的地方,只有三栋孤零零的房子,其他都是残垣断壁,像是电影中被飞机轰炸过一样。其中最大一栋房子,据说是祠堂,最破败不堪:屋内八九根高高的大柱子,屋顶瓦片七零八落,地上是一层烂泥般牛屎,奇臭无比。祠堂后面是仙姑庙,只有祠堂一半大小,虽然破旧,但干净多了。屋内靠西是一排神殿,殿上供奉几尊开水壶般大的女神像,神像前是香炉,香炉里有一把燃尽的香线脚。神殿前还有一张旧八仙桌,桌脚围着一张刺绣桌裙,图案精美。最小一栋在南面,还没有仙姑庙一半大,屋顶用稻草盖的,是一个叫勤伙的中年单身汉住的。他是炉山下村最后一个村民,以养鸭为生。他放鸭子经常到我们村口,大家都认得他。养牛人偷偷把牛关在仙姑庙的消息,就是他告诉我伯母。还是我母亲她们厉害,一番烧香拜佛、因果报应理论,把养牛人驳得哑口无言,最后服服帖帖,保证以后再不会把牛关进仙姑庙。

到了炉山下仙姑庙,村长吴金叶老人出门相迎。老人家七十多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讲话声音同以前一样,清晰洪亮。他在馆读村住了几十年,我们熟得很。我记得以前叫他表叔,可与我同辈分的道登会长叫他表哥,我也改口叫他表哥。老人家很温和,笑着说:“喊表叔表哥,都行、都行......”

炉山下完全变了样!记忆中的祠堂、仙姑庙、勤伙草寮、残垣断壁没了影踪,代之而起是悬在半空的通港铁路高架桥、温福铁路、钢筋水泥建的新仙姑庙,还有高高的灌木丛、茅草。人是物非,一股惆怅涌上我的心头。

振英老师不顾荆刺茅草横前、脚下崎岖难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对炉山下做一个全景式的拍摄。多年不见,道登会长陪着我和金叶表哥拉家常。从金叶表哥介绍中,我们三人大致知道炉山下村的兴衰史、仙姑庙的来历,以及他一家人的悲欢离合。

炉山下村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无从查考。据《延陵吴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连江铺下吴姓一支迁居透堡炉山下繁衍生息。嘉靖三十九年,倭寇侵犯连江,血洗马透地区,透堡全乡被杀五百多人,炉山下吴姓一族被屠十五户。清朝晚期及民国,国家衰败、战乱频发、盗匪横行,炉山下背后的莽莽群山是土匪的最佳藏身地。土匪觊觎富庶的马透平原,炉山下村庄小,又处于炉山脚下,成了土匪们首选目标。一次次的杀戮、劫洗,加上贫困瘟疫等等,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炉山下村逐渐凋零。到新中国成立,炉山下只剩下二十多户人家。公社化时候,绝大多数人搬到馆读或透堡两个附近大村镇,炉山下只剩一个养鸭的单身汉。后来,勤伙老人过世,祠堂、仙姑庙也坍塌了。新建的仙姑庙,是金叶表哥儿子、事业有成的吴斌崧带头捐资,吴姓族人和其他信众共同出资兴建的。

仙姑庙在原址修建,还是坐西朝东,背靠炉山,大门正对马鼻大鼎山,大小也差不多。外表看:风火墙、燕尾脊、琉璃瓦,仿古寺庙建筑,只是木头砖瓦变成了钢筋水泥。屋内看:靠西并排两个神殿。右边神殿上有三个端坐仙姑塑像,塑像底座边注明:当中头戴冕旒的是李仙姑、李仙姑左边是马仙娘,右边的女性神仙没有标明身份。三个神仙的前面是两个站立的童男童女。左边神殿也是三位头戴冕旒正襟端坐的娘娘塑像。这三个塑像大家都熟,临水三夫人:当中是陈靖姑陈大奶;右边是林九娘林大奶;左边是李三娘李大奶。李大奶左边还有一个站立的女孩塑像。塑像前的的香炉、供品,神殿前的八仙桌、桌裙同其他寺庙没有什么区别。

仙姑庙始建于什么朝代年间,没有碑文史籍可考。吴家代代口头相传:“倭仔乱”后的一天夜晚,晴朗的天空繁星闪烁,突然,天上传来阵阵滚滚雷声,一道金光闪闪的物体从北边飞来,落在炉山半山腰的一块巨石顶上。第二天早晨,炉山下吴姓族人纠集全村男丁上山取宝。巨石像一座小山,四周如刀削斧砍,无法攀爬,最后吴姓族人用十八架竹梯捆绑连接起来,才爬上巨石顶。宝物原来是一张寺庙用的桌裙,和桌裙底下的一尊香炉。香炉座边有一行字:“李仙姑娘娘”。吴姓族人认为这是李仙姑显灵,来炉山下保境安民、造福黎庶。于是,村民们在村中心祠堂后面建起了仙姑庙。至于李仙姑是何方神圣、名叫什么,至今没人知道。李仙姑右边的马仙娘,传说是李仙姑的嫂子。李仙姑左边的仙姑,更没有人说得清楚了。

振英老师多年研究连江历史宗教文化,对家乡马透地区的历史宗教研究尤为透切。他一眼就看出李仙姑就是李三娘,理由是:李三娘出生于鲤溪上洋里李家,李家后人称其为“姑”,或者“祖姑”。李家后人从上洋里往外迁徙后,开枝散叶,鲤溪、辰山、村前、赤石、浮曦、透堡、塘里等地都有李氏后人,其中繁衍后代最多的要数透堡和辰山。特别是透堡,是上洋里李氏人丁最旺的一支,李氏祖祠就设在透堡。炉山下村距离透堡不足四里,历代属于透堡管辖,李三娘成了家乡人的女儿,称其“姑”,理所当然。李三娘得道成仙,自然要称其“李仙姑”。马透地区辰山、村前、南门,官坂的梅洋、长龙的建庄等地方都建有招宝庙,里面供奉的就是李三娘。炉山下建庙祭祀李三娘,称为仙姑庙,合乎常理。李仙姑头戴冕旒,一定是受到皇帝敕封。能享受这么高待遇的李仙姑,只有一个人——李三娘。

乾隆四年(1739),李三娘与陈靖姑、林九娘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天仙圣母三位太后元君”。皇家及民间封李三娘为太后娘娘、皇母主娘、李太后、皇母三娘娘、护国平闽元君等等不下四十个封号。至于天外飞来的桌裙香炉传说,是吴姓先人们崇拜神圣李仙姑,特意为她披上一层神秘光环罢了。

李仙姑的身份得到确认,右边的马仙娘可以肯定不是李仙姑的嫂嫂。马仙娘是哪方神明?我记得在那本书看见过,打开手机百度搜索,一段文字出了:......何乔远《闽书》、冯梦龙《寿宁待志》载称,马五娘出嫁前夕,未婚夫突然去世。于是她发誓不嫁,奉侍公婆至孝。传说她有次外出,正好遇到山洪暴发,溪水暴涨,她就将雨伞仰置于水上飞渡而过,观者无不以为仙女下凡。马五娘自称非凡世女子,待公婆终其天年后,就飞升而去。当地百姓遇到旱灾,常请她祈雨,随祷随应。马五娘去世后,当地人奉之为神,立庙祭祀。明清后,基本成为了闽中各地百姓祈福禳灾的主要神灵之一,马仙庙于是遍布闽地。清人俞樾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他写著的10卷《春在堂随笔》,其中一段关于马仙娘庙的记述,翻译如下:我从浙江进入福建,路经福鼎县境,见一处山岭上,有座马仙娘庙,不知里面供奉什么神仙。待翻检《福宁府志》,查到两种说法。《方外志》中说是马真人,温麻里马氏之女,宋朝乾符年间入崐田山炼丹成仙而去,而今那丹井臼尚存。而《外纪》上说:寿邑有位马仙,相传是江南人。这位女仙原是跟着父亲来福建做官的,年仅十八岁就死了。乡里人为她立庙祭祀,只要有事祈祷,必有应验。倭寇侵扰寿城,黄昏时,忽然出现猎猎旗帜,仿佛有位女将军率大兵来到。倭寇大为惊骇,逃遁而去。这样看来,马仙娘还是一位抗倭的巾帼英雄呢!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马仙娘应是我们闽东地区的得道神仙。炉山下吴姓先人为马仙娘塑身祭祀,祈求合乡平安,也在情理之中。李仙姑左边的女性神像,无名无姓,又没有其他文物史籍和传说可以考证,只能遗憾作罢了。

金叶表哥炉山下出生,美好的童年在这里度过。后来他一家搬离炉山下,迁居馆读村,几十年后,又移居透堡镇。虽然炉山下历经苦难、几度荒废,但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深深依恋,到了晚年,这种寻根情节愈加强烈。他每天至少一次来炉山下,风雨无阻。这种情感感染了他的儿子,吴斌崧捐资几十万,同族人信众重修仙姑庙。金叶表哥父子修庙,更是修心,修的是孝心、修的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和振英老师、道登会长被感动了。

临近中午,我们三人作别金叶村长。在他不停挥手中,我脑海浮现他的父亲吴立养老人——一九三四年“二·三”革命馆读村苏维埃主席;一九七三年夏天提着一刀肉一路高喊:“来我家助工,有肉吃喽!”。还有他的英年早逝的弟弟吴金同,一九七六参军后(分配养猪连)第一封信,封面上写着:“信儿信儿快快跑,见了好友先问好,千万要保密”......

有的回忆会触动灵魂。常常回老家走走吧,你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

本文作者:陈道忠 感谢作者的分享

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分享给您身边的马透乡亲朋友们

  为了家乡的新闻能够更加即时分享,对于提供家乡一手图文新闻提供者我们将给予50-200元不等的奖励!投稿邮箱19019131@qq.com【马透之窗 家乡网站】 查看《已获奖励者名单》

【整理发布: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本站免责声明:
  1、“马透之窗”内容多为转载自互联网、民间收集、网友提供等渠道来源!其目的初衷是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家乡的名人事迹、家乡的建设发展等信息,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马透之窗”拒绝发布有关政治敏感信息,请大家共同监督,如因不慎转载涉及政治敏感信息请大家即时提醒删除,谢谢!让我们共同维护家乡网站的健康发展!本站不承担稿件侵权、泄密等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有任何虚假或侵权信息,请联系我们确认后更正或删除,谢谢。
  3、马透之窗欢迎您!请记住我们网站的地址 www.MaTou.cc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